交往到什么时候才适合结婚?

编者按:

从古至今,婚前教育似乎都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到底交往到什么程度才结婚?到底一个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托付终身?估计多数人跟小编一样,糊里糊涂,没法给出一个答案。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说靠感觉,那么,“感觉”是什么?什么样的感觉?感觉会不会让我们犯错?

作者在给我们提示了婚前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而除了那些以外,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培养起两个人处理差异的能力,以及共同商量一些婚前的规则,还有一些让中国人难以启齿的羞羞的事。具体是什么呢?▼▼▼

文:丽瑗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据我的观察,我们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缺少婚前教育这门课,理所当然的,两个人交往、相爱,自然就走到了筹备结婚这件事上。如果在婚前没有认真的抬起头来思考一下我们现在是不是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往往婚后半年开始,就开始了痛苦的舌头和牙齿打架的磨炼。有个数据,你不得不看:

婚后三年离婚的人群占整个离婚人群的七成多!

无论你是不是已经被恋爱冲昏了头脑,可能对这些数据不屑一顾,我还是希望你能拔出时间来看看以下的这些思考点,能完成的部分越多,那说明你对婚姻的准备越充分。尤其我要把建议给到大多数的女生,当你在想到结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满脑子的婚礼、婚纱照和你们的新房?如果是这样的话,请对你的头脑叫停,你可能只是把婚姻等同了婚礼,如果你不做好准备,可能需要用下辈子的痛苦来为那一天的光彩买单。

所以首要思考的问题是:你们是不是还处于迷恋期?

也就是说,你们俩仍处于无力抗拒的地心引力中,彼此磁性相吸难分难舍恨不得明天就领证的状态?当然,我不是说这个状态不好,虽然我把这个状态称作是幻觉,但这个幻觉也是相当的真实,并且是人的一生中所能经历的少有的幸福时刻,你在这个状态里想呆多久呆多久。

我的建议只是:你不能在这个状态里直接就进入婚姻,两情相悦的童话故事也只属于王子和公主,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幻灭期的美好破灭,磨合期的痛苦揪心,并从痛苦中获得启示后重新建立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婚前的必走之路,因为在经历这一个个阶段后,你才能与真实的自己和对方相遇。如果少了哪个环节,以上的过程你只能在婚姻里走一遍。

当然,经历过这些过程的情侣们,并不代表婚后就不用经历这些,也许同样的陷阱,我们会掉下去两次三次甚至更多,记住,那些陷阱都是老天赐于你发现真相的机会,你掉下去一次只能证明上一次你看得还不够清楚,仅此而已。

10118689_110715209134_2.jpg

接下来,如果你都经历了以上时期决定两个人要幸福的生活一辈子了,请考虑一下你对对方的原生家庭是否足够了解?

如果你认为婚礼之后只是你们俩生活在一起,与对方的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可以,那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事实上,对方的父母一直与你生活在一起,只是借用了你伴侣的身体。你伴侣的原生家庭无论带给他的是幸福的还是平淡的或者是悲伤的,无论他(她)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粘连的还是排斥的,那一对父母铸就了你的伴侣并将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性刻在了他(她)的血脉和骨头里。

也许在婚前我们经历了一个完整恋爱的过程,可我们对伴侣这个人还无法做到充分的了解。真正能了解对方的渠道,就是通过对方的父母。你可以去观察他父母之间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他们又是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也就是你的伴侣互动的,特别也要观察一下同性父母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你可以观察一下未来的公公平时是如何对待婆婆的,他们俩发生争执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矛盾的,他们是否会过度干预或者冷淡自己儿子的事情?你的未婚夫又是如何与他们互动的,是不是经常发怒还是关系很淡漠?

以上种种,没有好坏对错,只是作为你去更好的理解你所爱的这个人的途径。要知道,无论他对自己的父亲有多么的愤怒或抗拒,无论他的母亲对他的嘘寒问暖多么的理所应当,他在骨子里都会深受其影响,也许他父母的很多行为是你的伴侣所不认可并且抗拒和反对的,但不容怀疑的是,那些他所抗拒的,都无形的缠绕、影响和控制着你伴侣的行为模式,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

当然,你的伴侣也会来了解你的家庭情况。在对双方的家庭背景和父母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建议你们俩可以很理智平静不带任何评判的讨论一下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事,特别是那些让你悲伤难过的事。

当你诚意的向对方敞开的时候,对方也会向你敞开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事件。请注意,我说的这一点,并不是在让你发现对方的原生家庭一团糟的时候拔腿就跑。当然,如果这些情况能把你吓跑,那可能对方真的不是你要结婚的那个人。

我们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让你们能更深入的了解对方,更清醒的理解他(她)日后可能产生的一些行为。比如日后争吵时,你要能理解对方为何为了眼前的这件小事与你争吵,因为你只是负责把他之前的旧伤挑起的人,你能看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因为你了解他的过往经历,在深深的理解之下,争吵也就不再会继续;同理,你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身上的烙印是否足够了解呢?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看见自己的问题,可能你们之间连争吵都不会发生。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门当户对四个字。其实真正的门当户对,不是表面上的对方的家庭背景和过往经历,更多的是对方的家庭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他(她)。你们要知道你们为什么走在一起,彼此身上都有什么样的伤口和弱点,这样才能在日后的生活中互相疗伤,彼此补救。真是如此,门才当,户才对。

除了以上两点,你还需要培养起两个人处理差异的能力,以及共同商量一些婚前的规则,还有一些让中国人难以启齿的羞羞的事。

 

在我们对彼此的原生家庭都有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去试着理解对方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些。接下来,你需要将那些了解落实到以下情境去练习自己的观察,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彼此,相互适应。

tianmi_jiehunjinianri.jpg

首先,是行为习惯。

如果你的未婚夫一回家就把一双鞋子往左踢一只往右踢一只,而你是一个规矩的一进家门就放在鞋柜里的人,那可想而知婚后,在孩子抱着你的腿哭、油锅冒烟、楼下快递还在按门铃的时候,遇到这个情景你会有多么的火大。而当你了解对方的这个动作完全是从原生家庭习得的以后,你不会因为对方的这个动作就是给你故意找茬甚至是不爱你的表现,他只是下意识的重复了20-30年的一个习惯,至于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不久之前,我与女伴聊天时,同时说到一个好玩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先生都会在家庭争吵中,大声地说一句:“你看看你,都不给我做早饭!”当然,争吵过去后,先生会来解释说知道你也很辛苦,吵架只是吵架,并不是真正要求你来做早饭。但等到下次争吵发生时,同样的话又被抛了出来。

其实,放在中国家庭的生活背景去看,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从小习惯于一早睁开眼,就吃到了妈妈烧得早饭,而同为女性的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没做有什么不对,但男性就会在早上吃不到早饭时将那个愤怒投射到同为女性的我们身上,也就是把我们当作了自己的母亲。关于这样类似的问题,很多新婚几年的夫妻几乎都会遇到。往往解决方案是等孩子出生后,女人升级为妈妈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烧早饭,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建议在行为习惯方面,两个人可以各自列个清单,将自己在每一个时间段内的习惯是什么记录下来并彼此讨论。

当然,如果你们在婚前能有一段时间的同处,类似的现象就会发现的早,并且在你看过这篇文章以后,我希望你能将这些观察拿出来当作一个现象来讨论一下,当然,不建议你带着任何情绪来讨论这些观察,且把它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来讨论。当你的伴侣在一些好玩的观察的带动下,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背后的原生家庭时,他也会对你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会避免之后的婚姻相处中所带来的潜在冲突。

captblack76141200004.jpg

在彼此了解行为习惯后,接下来你们要勇于面对一些让你们觉得害羞的事:对性的感觉和对金钱的安排,这两件在中国人不准许被拿到台面上讨论的事。

至于准夫妇在婚前是否要讨论彼此的性经历,是自己要把握的事。我在这里提出这一点的意义在于,我的一位婚姻治疗师的朋友告诉我,她所接手的八成的婚姻危机个案中其中又有八成与性关系不和谐有关,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和谐从婚姻一开始就有,而且夫妻间从不就此展开讨论和沟通更谈不上去改善,而成为最终导致婚姻走向死路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不从一开始就正面这个问题呢?

基于我们的社会很少有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我们更需要在家庭这样私密的空间里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不想科普性知识,只想在这里强调伴侣之间对性话题的讨论是何等的重要。如果你真的爱对方,肯定想给他(她)一样美妙的经历,也想让对方给到你。实际上,轻松的氛围下,换位思考的倾听就变得尤为重要。

繁体字“聽”,王在耳朵下面就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王者之心,所以我们在倾听另一伴时不能带着评判之心去听,比如“他想要这个姿势,肯定是有过很多性经历吧”。倾听是要把把自己放空,当你们真实地谈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时,对方只会不断的满足你。你们甚至可以每隔半月或一个月就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我该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会让你感觉更好?”

如果你们在这方面都保持沉默,就如大多数婚姻不幸福的女性,婚后将之做为完成任务,并可能压抑自己去伪装迎合男方,相信我,用不了多久,你对婚姻的不满会通过另一种形式发泄和表达出来。

193439qs9klx12knzxlxmy.jpg

接下来一个话题,也是许多人会本能性回避的。中国人认为谈钱伤感情,于是很多人在没有确定好家庭财务规则后就进入了婚姻,想想原生家庭所给我们带来的习性冲突,并且在婚前没有达到一致规则的动力下,婚后再谈钱,更伤感情!

一般单身的时候,可能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必需,但两个人在一起时,好像“有点钱”就带来了烦恼。如果没有就此事先形成计划,那财务问题就可能成为夫妻问题的战场。夫妻之间很可能就为了这个问题大骂对方的冷血、自私,从而伤心伤财的离开婚姻。

如果在婚前就制定好规则和计划,比如是否要由一人管理全家的财务,或者每人各交百分之多少进公共基金,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协商一致。由于中国家庭历来的边界不清,很多夫妻婚后的争吵都在于给对方父母的钱与给自己父母的钱没有一碗水端平,这点上,要明确规则是列入共同基金还是列入自己的私人支出。

建议准备步入婚姻的伴侣们多向结婚多年的夫妻们讨教,会有哪些可能的支出在婚后要共同面对,这样你们的财务计划会更科学更现实。

无论是哪种理财方式,在婚前都要确定好:

1、财务公开。因为一旦进入婚姻,就是两个人共同的事,钱在谁那儿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需要为了这个家共同作财务计划;

2、公平。双方要达成共识,谁都不能在对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去购买大件商品或者接济自己的原生家庭,即使你用的是所谓的“自己的钱”。还是这句话,婚后就没有什么财产是绝对属于自己的。与另一伴商量讨论,正面沟通,才是正确的路,否则这必然会为之后的危机制造隐患。

其实以上的这些,归纳总结,无非就是在训练准伴侣能有“我们”的意识,而渐渐淡化“我”的思想。在婚后,“我们”就是最重要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超越了“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甚至“我”与未来子女的关系。只有夫妻关系的稳固,才是一个家庭甚至几代家庭的定海神针。而这个定海神针,从婚前就把它扶正吧。

Leave a Reply